以種米為紀念─桃園平鎮龍德米庄

以種米為紀念─桃園平鎮龍德米庄

「看到連外國人都那麼愛護這塊土地的時候,想到自己家的田地為什麼不來種植呢?」今年才25歲的馮聖方,去年他去拜訪臨海農場加拿大籍的劉力學先生時,有了開始自己種田的衝動。

聖方家在桃園的平鎮,阿公那代就開始種稻,傳到他這一代,七個兄姊全都去外頭找工作上班,而年紀最小的他卻有想種田的念頭。聖方說:「讀大一的時候就想來試看看種稻,可是那次卻是種得最差的時候。」因為是讀夜校,早上要上班,晚上要上課,好不容易假日有空的時候卻想休息,結果收成的成績很糟糕,一甲半的地,只有3000台斤的濕穀,但是卻讓聖方印象深刻:土地,是能生長東西出來的。

在拜訪聖方前,我先詢問身旁的朋友,對於一個23歲跑去種田的年輕人,你會想問他什麼?「為什麼要去種田阿?」大家不約而同的疑問都是如此。聖方讀的是機械科,畢業後到公司去上班,作的是維修機台的工作。「上班很不自由,而且彼此勾心鬥角得很嚴重,讓我覺得不想再待下去。」聖方很簡單地回答。其實最主要的助因是家裡有田地和設備,從整地、插秧、收割到烘乾碾製的設備都有,聖方覺得這是他跟其他年輕人不一樣的地方,「如果沒有地的話,我覺得就不會輕易嘗試了,因為前期的投資和風險很大,能不能回收實在沒把握。」聖方的心得。因為家中有地的緣故,讓聖方有機會就留下來投入農業的工作。

有了種田的念頭和務農的想法,聖方也積極地去拜訪經驗豐富的前輩,請教種植的方向和功夫,除了劉力學外,像種稻時間很久的賴青松和賴嬌燕,也都令聖方相當地敬佩。種稻是進入有機種植門檻較低的選項,加上有非常多的前例經驗可供學習,讓聖方走入友善種植的第一步也是種稻,而選擇以桃園三號香米為種植品種的源由,是聖方走訪248農學市集時楊儒門所給的建議。不過去年的經驗讓聖方覺得,桃園三號香米的香味和口感都很好,今年就繼續香米的種植。但是問到銷售的情形時,聖方也就苦笑地說:「只好先吃老本了,目前最主要就是每週日固定到環球漂鳥市集展售,另外就是在部落格上推銷自己種的米。」

我們一同走到田裡去看水稻的生長情形,聖方家的田地方正,最好的優勢是有灌溉溝渠的充足水源,田裡清澈的水田下,還有魚兒的蹤跡,這是在使用化學藥劑的田地中不可能出現的景象。四月天,剛插下沒多久的秧苗正翠綠搖曳著,每日逐漸地茁壯,而聖方一整天的工作就是除草、除草、再除草,他望著逐漸擴大勢力範圍的雜草,就是不想省事放任不管。除了水稻田外,聖方家後頭還有一大池的埤塘,埤塘旁的小地種些洛神花和香蕉之類容易生長的作物。我們坐在林蔭下避陽,配上一壺聖方家藏的老菜脯所泡的茶,喝來很甘甜特別,聖方說埤塘常有人來釣魚,如果再擺個椅子和吊床就可以過愜意的一天了。

聖方除了種米之外,家中一票的姐姐也都加入聖方的後勤部隊,思考製作各式的米製品,聖方的三姐瑞雯,就是主力之一,除了幫忙聖方的田間雜務外,每個禮拜都要做蘿蔔糕、紅龜粿、草仔粿和發糕,帶到市集去推廣試吃,所已配置蘿蔔糕和各類米食的工作就是由聖方一票姊姊負責。每次在市集的展售,聖方家總是一群婆婆媽媽,全家總動員,讓整個攤位是熱鬧不少,聖方也說,還想再繼續種植其他的米種,像是在來米和糯米,可以讓米食的整個製作過程完全用自家生產的米,能夠讓消費者吃得更安心、更美味。

參加市集的經驗讓聖方覺得:與消費者見面溝通的過程,能夠瞭解自己應該要改進的地方在哪裡,消費者會真實地反應出來,但是遇到認同理念的客人,也讓自己的信心更加地穩固和踏實。「參加市集才有機會走出去,走出自己的路」聖方說,他想要讓附近其他的農友也開始加入無毒安全的農業生產行列,但是很現實的,「大部分附近的農友都是想看笑話的。」聖方誠實地告訴我,另外小部分想嘗試的農友,也卡在銷路的不確定因素上而有心無力。接下來聖方躍躍欲試想要試作爆米香,四處要詢問有沒有爆米香機可以來玩,小時候那種「蹦」很大一聲的米香機,如果帶去市集玩爆米香,會是很有趣的體驗。

我們要離開的時候,忽然想到問聖方說:「那為什麼要取名叫龍德米庄呢?」聖方說:是用阿公和爸爸的名字各一個字來命名的,因為想要紀念他們曾為土地付出的辛勞,爸爸曾想要做有機種植,但還沒實現就離開了,希望我能一直不斷地延續下去。」(同文刊於”鄉間小路”7月號)

文章來源:248農學市集